2013年我撰寫了一篇倡導漢母語的文章。2014年我以省政府參事的身份與另一位參事向省政府領導,提交了一份《關于提倡漢母語學習的幾點建議》得到了省政府領導的肯定。現在閱讀2013年的文章覺得仍有價值,故發朋友圈,希望朋友們,更希望青年設計師了解我的思想認識。
關于倡導漢母語學習的幾點建議
數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乃至綜合國力的提升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強烈地影響着世界,吸引着世界。“漢語熱”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魅力席卷全球。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2300餘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達3000多萬,随着孔子學院的推廣,近年來,漢語成了世界上學習人數增長最快的語言之一。然而,縱然“漢語熱”在全球範圍内持續升溫,但卻在自己的故鄉受到了冷落。國民的漢語詞彙量急劇減少,一些漢語知識分子淪落為不谙漢語的無根者,有的大學校長讀錯字,有的研究生隻能寫出殘缺、破碎、毫無美感的句子,更有一些人故意将漢字讀别字,寫别字。同時我們發現國内的有些公共場所無論有無外國人,都會使用英文的指示說明和中英文組合廣播。似乎不用英文就不國際化了……如此種種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憂慮與反思。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母語教育對于培養一個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國一度大力倡導的英語教學有其合理性,而如果對其長久、過分的推崇則不免讓人疑惑其中的必要性?現今的國際社會,語言文字的競争是非常激烈的,對英語的過分強調已經對漢母語造成了威脅,這種“重英輕漢”的現象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在教育、文化、學術研究、思想觀念等多個領域。一些晉級、升學、評定職稱等都要進行英語考試,其實這種導向在有形和無形之中都過分強調了外語,輕視了母語的學習及思維的應用,忽視了專業的學習,不僅會贻害專業的發展和人才的成長,更會造成諸多不良的效應。比如,在藝術設計類研究生的考試入學中,很多的學生在考研之前花了大量的精力學習英語,而相應的縮短的專業課的學習深造時間,在入學之後又會進行較長時間的理論學習,大量的實踐學習時間被英語擠占,由此往往導緻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應用的脫節。在一些跟英語應用不太相關的比如古漢語研究、藝術設計等專業上的科研工作者為了評定職稱、進行科研項目也要付出極大的精力與時間來進行英語的學習,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奇怪現象。在教育的内容與形式上,英語教育目前已由初中、小學的教育移到了如今的學前教育,有些家長甚至對孩子進行英語胎教,這讓這些連母語基礎都沒有打好的孩子過早的被浸泡在外來文字的氛圍中,并不利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而一些不必要的英語教學科目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中國的教育資源。
我國文化傳承五千年,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斷裂的文明,誠如中華世紀壇序中所書“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曆五千年滄桑”“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以獨特的方塊漢字為代表的漢母語在世界各種民族語言中是有獨特的優勢和魅力,表音、會意、象形。漢母語在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工具,更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紐帶和載體,它牽系着炎黃子孫的華夏情節,不論是港澳台同胞還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漢母語總是埋藏在血肉裡最深的“鄉音”。尤其,在民族崛起的今天更應當認識到國家的繁榮富強,依賴的不僅是經濟的強盛,更是文化的強盛,漢母語是表現中華文化的最終載體。所以說,為了應對未來的發展,我們理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母語的教育、宣傳。事實也證明,在與世界接軌和同其他國家的交往中,我們中華文化以及民族形象,是以其獨有的品質和魅力為世界各國所敬仰和學習的。
母語是思想的家,也是民族文化天然的載體。強化母語教育,是民族固本強基的需要。中國人注定要生活在曆史賜予我們的家中,不論哪種語言都和屬于它的人們擁有共同的命運。漢母語的危機是文化的危機、思想的危機,也是經濟衰弱的一種表現,因為曆史上曾經的“内憂”與“外患”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漢母語衰弱的局面。從晚清開始,漢語前後經曆了“五四”白話文運動、漢字的拉丁化、語言的大衆化、解放後的繁體字簡化,以及當前的網絡語言和西方語言的沖擊。除此之外,造成目前漢語地位下降的重要因素還來自部分西方國家對中華文化的敵視和打壓,以及國人的對母語運用的自信心的缺失與自覺意識的衰弱。語言作為一種民族凝聚力的表現,随着全球化進程推進中帶來的語言文化的侵襲,為了保護本民族的語言,很多國家都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比如在亞洲,馬來西亞取消了英語作為其官方語言的地位;在歐洲,波蘭制定的一項法律,規定所有公司的推銷廣告和産品說明書都必須使用波蘭語;在北美洲,加拿大為了保護其母語而限制漢語甚至在華人區的使用;法國和俄羅斯在這方面的努力無疑最引人注目,在法國,政府規定法産商品的商标必須使用法文;在俄羅斯,政府把保護母語納入了國家安全戰略,甚至頒布了一項行政命令,要求商店各類标識必須配有俄文翻譯;在美國,近年來開始不斷采取措施,強化對新移民的英語同化等等。這些國家的一些保護措施給了我國可供參考的先例,同時,我國也有意識地做了一些相應的調整。例如,在教育體制内,國家制定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要求“在中小學德育、語文、曆史、藝術、體育等課程标準修訂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應結合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内容”。各地也以此為指導做出了相應的政策改革,調整了母語與英語課時與考核的比重,強化了母語教育,起到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作用。以北京為例,其2016的高考改革方案就将英語的分值下降了50分,而相應地上調了語文的分值比例,這些都旨在引起對母語和國學學習的重視。
倡興母語,弘揚國學,維護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需要從多個領域多個方位同時進行,這些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所有華夏兒女的配合與努力。為了更好地倡導漢母語的學習,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倡興母語的大舞台首先應搭建在教育這個平台上。
加強母語及文化建設,其一是要營造良好的母語生态環境。功利性的應試教育使得很多學校往往優先考慮升學率、招生率,而忽視了“師者,傳道授業”的本質,從書本到書本的知識灌輸也忽略了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豐富内涵。現在很多孩子不喜愛傳統文化,不讀古文,不了解曆史,有些甚至不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常識,很大程度上也是這種應試教育帶來的不良影響。母語的教育要有優勢,體現其特色,形成我國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相結合的結構模式,要重視古典文學和文化的學習與繼承,在課堂内外營造崇尚傳統文化的氛圍,增加學生的讀書時間和精力。其二要堅持中華民族母語文化的主體性,強調“洋為西用”的理念,合理吸收和借鑒世界其他國家的母語教育經驗,要端正觀念和認識,确立母語的地位和價值,對一味學習他國而最終遺失本國優秀民族文化的情況引以為鑒。可以嘗試在不同專業中進行區别對待,比如在藝術類這類更重視藝術性的專業,可以降低英語的門檻,而調高其專業門檻;而在英語類專業中,則可以适當調高,當前試着推行的一年多考也不失為一種極為有效的過渡方式。在英美國家,語言學習從來不是入學的門檻,但是很多的語言學習卻依然非常流行,鼓勵語言的自由學習一定是未來語言學習的方向,每個人都會掌握一門甚至多門語言,而且全憑自己的需求,而非國家強制了。
二、要把強化母語文化學習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引導全民族、全社會學習、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母語文化傳統。
倡興母語文化學習更在于全社會共同的努力,這其中既包括了輿論媒體的導向作用,也包括了由個體集合成的整體意識。現今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在抱怨中國的社會風氣變得越來越壞,人心不古、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上的斷層。作為一個有着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我國的國學中有着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其中的一些經典,蘊含着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所蘊含的“仁、智、禮、義、信”更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碼道德要求。而輿論媒體一向具有“内聚人心”,引導社會風氣的作用,從這個層面進行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引導,能夠形成較好的社會風氣。比如這些年推出的類似《百家講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漢字英雄》等弘揚傳統文化做了諸多基礎工作。我國的媒體工作者應該堅守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作為工作的方向指導,而不是流于媚俗,生産出低俗的嘻哈文化産品。另一方面,造成當前漢語地位下降的原因還來自個體的意識觀念。在我們現在的一些大學生中,民族文化的根底還太淺太貧乏,同時整個社會又普遍趨于浮躁,對漢語的輕視和冷漠使得用方塊漢字傳承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正面臨斷鍊的危險。因此,倡興國學的關鍵在于轉變人們的意識觀念,這需要外在因素的利導,更需要個人自身對民族傳統根基的認同。
社稷千秋,祖宗百世,面對這“聖賢典籍,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我們隻有尊重自己的語言,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才不會成為無根的浮萍。以漢母語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幾千年的瑰寶,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最豐富的文化遺産。在民族複興的今天,在我們敞開胸懷融入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不能“數典忘祖”,隻有堅守住民族根本性的東西,國家的發展才會穩健,而這也是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對國家發展最殷切的期盼!
(說明:凡塗色部分均為參事室同事修改過的内容)
2013年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