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環境 儒雅的建築——清涼山崇正書院

2021-09-13 09:44

狹義上的清涼山,即清涼山公園範圍内的清涼山,而非指“南到新街口,北至鬼臉城,東到廣州路,西至長江邊。”的廣義上的清涼山,本文所述的清涼山即狹義上的清涼山。

無論從學識,還是從閱曆上講我都沒有能力說清楚清涼山文化的曆史和諸多景區。我僅限自己熟悉的上世紀80年代後重新修建的崇正書院和興建的李劍晨藝術館談自己的認識。

一、儒雅的崇正書院

崇正書院位于清涼山中部偏東的半山坡上。

1  崇正書院和李劍晨藝術館的位置表示  高祥生工作室根據導遊圖繪制

崇正書院于明代嘉靖41年(1562年)由時任南京督學禦史的耿定向創建,取名“崇正”,源于文天祥“天地有正氣”一說。明萬曆年後,書院逐漸廢棄,由耿定向的學生焦竑改建為“耿公祠”。清代,公祠損壞後,改建為“雲巢庵”。清中期毀于火災,嘉慶年間修飾後,複稱“崇正書院”,并新築“江光一線閣”。

1980年南京政府撥款重新修建崇正書院,曆時兩年竣工。

重新修建院崇正書院的工作由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負責,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專家楊廷寶先生悉心指導設計,建築研究所楊德安教授、陳宗欽教授等完成了設計。

楊廷寶先生指導重新修建崇正書院的設計工作,充分體現了楊廷寶先生一貫的建築設計思想。

2005年崇正書院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對外開放。

二、修建後崇正書院的面貌

清涼山公園南大門後的右側有一條向上的石階小道,時隐時現,逶迤曲折,兩旁八角金盤、梧桐、無患子佇立,湖石悉數、涼亭點綴,陽光下石階光斑陸離。

2  清涼山公園南入口大門  高祥生攝影

3  去崇正書院的石階小道  高祥生攝影

沿石階拾級而上至百餘米高處右轉,豁然開朗,出現一塊百十平米的廣場,廣場三面遍植樹木,……廣場北側就是崇正書院建築群的一殿建築,步入一殿要通過兩層石階的甬道,去書院甬道的起始處設立石獅兩尊,植有兩棵高大挺拔的馬褂木,東西兩側簇擁八角金盤、南天竹、海桐、鸢尾、杜鵑等灌木。

4  步入一殿前的環境  高祥生攝影

重新修建的崇正書院仿南方的新中式民居,粉牆黛瓦,主立面朝南,匾額上書有“古崇正書院”,四根暗紅色立柱隽刻“崇丘萬物儒為道,正氣千秋樂即詩”和“清涼讀書共襄中國夢,崇正講學同贊神州興”的書作,嵌填金粉,格外醒目,表述了書院倡導的治學精神。

5  一殿入口大門  高祥生攝影

崇正書院坐落在一條南北長,東西窄的地塊上,建築布局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書院設三個大殿,一幢閣樓,二進曲廊,三塊院落,縱向地面,随坡截成三層,一層一個空間,一層一個景色,充分表現了崇正書院古樸儒雅、端莊肅穆、小中見大、簡明現代的風格。

6  崇正書院總平面

高祥生工作室根據黎志濤教授手繪圖結合現狀繪制

一殿大廳與二殿大廳之間有個約三十平方米,呈扁形,在東西兩廊之間呈對稱、封閉式的向心庭院。庭院設兩層地台,上層鋪方青石,左右各立石燈一對。庭院中的草坪以麥冬、石楠組成數片,汀步曲徑。龍柏、女貞、桂花、雞爪槭、枇杷、馬褂木、木本繡球佇立,海桐、紫薇、紅花檵木、孝順竹……灌木點綴,院内青茵如毯,綠蔭簇擁,顯得端莊、怡靜、雅緻。

7  一殿後廣場  高祥生攝影

8  二殿前廣場的石燈  高祥生攝影

穿過小庭院,登上台階進入二殿。二殿的大廳有100多平方米,有東西廂房,分别為“文軒館”和“國學館”,面積約50餘平方米。

9  二殿頂棚懸挂新中式宮燈  高祥生攝影

書院的一殿和二殿間以曲廊相連,自一殿的兩側經過曲廊進入二殿。廊道大多為方形或長方形的花窗,簡潔大方,透過廊道的玻璃窗可以欣賞園中香花草木。

三殿前廣場西側為一座兩層樓的建築,二樓的門楣上懸挂着牌匾,上有“江光一線閣”五個敦樸的大字。一樓門前有一幅對聯:“高閣豁吟眸一線江光思萬裡,天風展懷抱九州勝景喜無邊”。

10  江光一線閣  高祥生攝影

三殿廣場的東側為一組小景:六角涼亭,湖石疊嶂。亭前有半月形水池,疊石臨水,設亭柱、靠椅,挂落、藻井、亭頂脊戗、卵石鋪地,其做工細緻。有興緻越山穿洞,迂回盤旋,眼前一明一暗,又是一番情景。

11  清涼山崇正書院三殿廣場東側六角涼亭  高祥生攝影

繞過刻有“清涼勝境”的片石牆,有一長方形許願池,水池寬大、深邃,布局開敞。繞水池而上,便為三殿“崇正講堂”,也就是書院最大的建築。據參加設計的教授介紹,重新修建時将其由原址向北移了十餘米,增加大廳前的空間尺度。整個正殿的大廳約一百多平方米,正中為崇正大禮堂,左右分布接待廳、休息廳、會談室、茶水間等。

圖12  崇正書院二殿與三殿間高差處的片石牆  高祥生攝影

13  三殿建築與許願池一  高祥生攝影

三殿居高臨下,兩側設有銀杏、梧桐參天,欄下池水倒映,景色宜人。三殿面闊五間,建築為單檐歇山頂,明窗黛瓦,飛檐翹角,梁脊高聳,卷棚敞軒,落地長窗,廳前石欄望柱,形态端莊儀方。

14  三殿建築與許願池二  高祥生攝影

三、我對重新修建崇正書院設計的認識

1、依山而建  順勢而築

崇正書院所在的平面形狀呈長形,是一條南北長、東西窄的地塊,且在清涼山偏東的半山坡上,于是修建、複建的崇正書院建築布局即依山而建,層層遞進,順山勢向上建造。

15  崇正書院南北向剖面示意圖

高祥生工作室根據黎志濤教授手繪圖紙結合現狀繪制

2、融合環境  因地制宜

崇正書院的環境中種植的灌木、喬木都可以在清涼山山脈找到,高大的馬褂木、梧桐、楓葉、桂花、香樟,低矮的八角金盤、八仙花、常春藤、小葉紅柏,鋪地的麥冬,在整個清涼山幾乎到處可以找到,同時書院的植物又極具文人氣息,高貴品質,崇正書院仿佛在清涼山山體和植物的包裹之中,成為清涼山的一部分。

3、低調謙和  尺度宜人

崇正書院除江光一線閣外幾乎都是一層建築,即使是三殿講堂大廳也隻是放大平面尺寸,加高單層的層高。崇正書院的建築用材除室内地面使用淺灰色地磚外,自一殿廣場至三殿廣場建築的立面、景牆的立面、室内廣場的鋪地基本都使用的價格一般、色彩内斂的石材,在最大的三殿廣場使用了毛石、片石、湖石、黃石、卵石等都是灰色的、小尺度的材料,甚至連植物也都是“文雅的”、“謙和的”,互為幫襯的。崇正書院的建築、植物沒有張揚的體量,其尺度是适宜的,甚至可用“增之一分則高、‘則寬’,減之一分則低、‘則窄’”的語言形容。

4、中式現代  優秀範例

在楊廷寶先生設計或參與設計的一百多件建築設計作品中,崇正書院和同時期的福建武夷山莊無疑都是中式的,并具有現代氣息的建築。在崇正書院、武夷山莊建成後,後來又有了不計其數的各類現代中式建築,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案例成為弘揚中國建築文化的标志,盡管如此我也認為楊先生的中式現代建築則以比例、尺度适宜,構件簡潔得體、恰當,形量親切而獨樹一幟,具有原生态的中國味、地域味,是無人能及的。另外,據參加設計的教授介紹,崇正書院有些木構件是由水泥制作後加飾暗紅飾面的,這種做法在當時也是一種創新。我認為,楊老先生悉心指導設計的崇正書院是一種形似新中式建築的典範,設計中體現了極為深厚的中國建築文化底蘊和高超的專業水平。

Baidu
sogou